美人魚一旦絕唱 大海也會哭泣

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與大自然的搏鬥在所難免。隨著人類力量的壯大,如果沉迷於「弱肉強食、征服自然」,地球上的萬物就要遭殃。泰國普吉島海域近日發現了一具成年雄性儒艮的腐屍,頭部缺失且頸部有明顯刀傷,當地村民認為儒艮遭獵殺是因為獵人迷信其尖牙和眼淚可辟邪,用來製作護身符。泰國海洋和海岸資源部表示,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

美人魚,學名「儒艮」,是海牛目儒艮屬唯一現存的物種,俗稱海牛。由於雌性儒艮懷抱幼崽於水面哺乳,有時被稱為人魚,也是華人傳說中美人魚的原型。

儒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熱帶和亞熱帶水域,20世紀80年代,全球儒艮數量約為10萬頭。除澳洲和波斯灣外,大多分布區內儒艮已瀕臨滅絕或滅絕。

在日本,19世紀初期儒艮數量為280至420頭,因過度捕撈,1917年降至不足100頭。2019年,沖繩水域已知最後一頭儒艮死去,種群局部滅絕。澳洲北部沿岸有約8.5萬頭儒艮,其中沙克灣是最大的生存繁殖基地,2022年數據顯示數量達1.3萬頭。波斯灣有約7300頭,泰國安達曼海沿岸估計有123頭,其他分布區的種群數量不明確。

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以前儒艮被視為「神异魚類」不捕捉。1958年起被大量捕獵,導致數量顯著減少,至2000年數量急劇下降。2004至2005年,海南師範學院與日本北海道大學、琉球大學在海南東部和西部海域尋找儒艮,未能找到。2008年,文昌市東郊發現過一具儒艮屍體。

因儒艮的肉、脂肪、骨頭和皮可被利用而被人類瘋狂捕獵。考古發現表明,儒艮至少已被獵捕四千年以上。此外,海草生態系統對挖泥、採礦、油田開採等人類活動非常敏感。這些活動加上污染和海水養殖使得海草生長環境惡化,從而嚴重破壞了儒艮的栖息地。

近些年來,極端氣候變化可能改變沿海環境條件,增加風暴和洪水事件,進一步危及儒艮及其栖息地 。中國最後一次發現活動的儒艮記錄則停留在2008年,地點在海南省東方市。

文獻記載「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說的就是儒艮。目前,各國已陸續建立多個人工與自然保護區。1968年,坦桑尼亞設立六個保護區;1997年,澳洲昆士蘭沿海設立16個保護區。中國自1977年起禁止捕捉儒艮,並於1992年成立廣西合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儒艮的生殖方式為兩性生殖,行為與其他海牛目動物相似。發情的成年雌性會吸引許多雄性,雄性之間互相攻擊以爭奪交配權。儒艮幾乎全年可進行繁殖,妊娠期約11至14個月。前後兩次產仔間隔為3至7年。大多數雌性會在9月或10月的淺海區域產仔。

專家指出,目前,儒艮在中國已介於「功能性滅絕」和「野外滅絕」之間的狀態。如果進一步的科考仍然找不到儒艮,就有可能被宣布為「野外滅絕」。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