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1月21日至2025年4月8日展出台灣藝術家董陽孜(1942年生於上海,現居台北)創作的兩幅大型「文字藝術」作品,分別置於大廳正門兩側的牆上,為大廳委約新作系列最新的作品。此次「對話」作品展是董陽孜在美國首次大型展覽。
讓漢字與三維空間展開對話
董陽孜是當今以文字創作,最享富盛譽的藝術家之一。她以巨幅文字藝術聞名,讓漢字與三維空間展開對話,拓寬書法作為藝術形式在觀念和構圖上的侷限,同時不忘書法之所以為「文字藝術」的意義。她堅信漢字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深信文字藝術的視覺、情感和社會影響力是能超越語言壁壘的。
她在家中地板上創作,運筆如行雲流水,展現書法氣韻生動、抑揚頓挫之精髓。作品中巨大的文字形成身體、形式和概念上的挑戰,融入了新穎的構圖方法,帶來嶄新的觀賞體驗。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arina Kellen French館長兼執行長Max Hollein表示:「董陽孜透過她開創性的文字藝術創作,重新詮釋了這新聞發布稿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以文化身份及表達方式開展對話,引人入勝。董陽孜的作品把大廳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吸引觀眾探索藝術與語言的交融。藉此機會,在我們博大精深的藏品中持續呈現多元且富有當代特色的藝術聲音。」
在「對話」中,董陽孜選擇寫兩句契會的金玉良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比喻採納他人意見,可幫助自己提升。另一句,《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出自宋朝文豪蘇軾之言,意指順勢而為,掌握分寸。董陽孜結合了楷書與行書,讓字形較易於辨識及閱讀,也讓她能在構圖上自由發揮,兩件巨幅文字藝術作品展示於博物館中,增添了社會參與的層面,讓書法不再只純粹個人欣賞或修身養性。作品的震撼力,不但因為尺幅巨大,也因文字藝術以及水墨與紙的材料,都鮮少在大廳中展示,所以特別引人注目。兩件作品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展廳中,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抽象藝術,以及館內典藏的中國、日本、伊斯蘭的書藝都開啟了有意義的對話,說明文字藝術不僅是源遠流長,活力充沛的藝術形式,也是現當代藝術中探討繪畫性的催化劑。
每個字大小不一,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受到飄逸的節奏。董陽孜將「玉」字中的最後一點抽離,也就是作品中間靠向「石」的墨點,藉此建立這兩個字之間的聯繫,強調玉石雕琢的動態和聲響。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 策展人馬唯中表示:「董陽孜選擇的名句,在博物館及其周圍的文本中,強調了包容性,與觀眾對話,探討知識的追求、產生與傳播應有的態度。在視覺文化中,線條與文字具有漫長且多采多姿的歷史,當觀眾踏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廳,董陽孜的作品便為他們提供了全新的引導和啟發。」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當代藝術委約新作系列,除了大廳,尚包括主館正面外牆和屋頂花園兩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個地點,邀請藝術家根據他們自身的藝術實踐與大都會的館藏、實地空間環境、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來創作及對話。
董陽孜自幼習書法,在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學學士,1966 年)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藝術學碩士,1970年)受油畫訓練。在紐約短期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後,她回到台灣專事文字藝術,1980年代成名,不因書法在當代藝術中式微而改其志。她融會了繪畫和書法,發展出新的構圖及觀賞體驗,在當代視覺文化的範疇中重新定位文字藝術。她的作品曾展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香港M+、布魯塞爾BOZAR藝術中心、紐約州綺色佳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等。
「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於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4月8日展出。展覽地點:第五大道主館大廳,詳情可查www.metmuseum.org。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台灣藝術家董陽孜創作的兩幅大型「文字藝術」作品,分別置於大廳正門兩側的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