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忿商品價漲量縮 國民對超市滿意度暴跌

在超市購買食物和日用品,是不少人每星期的指定活動。但有民調顯示,受到物價上漲和政客鼓吹的負面新聞影響,只有33%的國人對雜貨業持正面看法,比例是20多年來最低,不少消費者抱怨,超市所售薯條、麥片或其他日常品,份量都比以前縮水。

《今日美國》報道,著名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9月公布的超市公眾評價明顯下降,與物價上漲和其他負面消息不無關係。新冠病毒2020年爆發以來,雜貨價格上漲大約25%,即使食物通脹速度有所放緩,調查顯示消費者對價格上升仍然非常敏感。

翻查資料,美國人幾年前還是很喜歡超市。2020年疫情高峰期間,民眾紛紛避開餐廳,依賴超市提供日常食物,超市當時也積極推出取貨和送貨服務,並提供口罩、消毒購物車和清潔結賬台輸送帶等,竭盡全力保護員工和顧客。蓋洛普2020年進行民調時,有63%受訪者對超市持正面看法。超市行業分析師倫珀特(Phil Lempert)更形容,人們當年走進超市時,真的感覺受到超市的體貼服務。

然而4年後,超市消費體驗明顯惡化,例如店內環境變得亂七八糟,職員不再清潔結賬台輸送帶,等候結賬時間變長,超市貨品價格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之間上漲12.2%,超越同期整體通脹率增速。直到今年8月,網上民調機構YouGov民調顯示,2/3受訪者仍然認為通脹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客人既要花時間等候,又要花更多錢結賬,超市自然難以得到顧客認同。

市場研究公司R5 Capital創辦人穆什金(Scott Mushkin)指出,通脹帶來的壓力使民眾群起尋找罪魁禍首,政治人物也推動了這種討論,將部分通脹責任歸咎於企業貪婪。

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為例,她公開批評超市哄抬價格;總統拜登也曾在國情咨文中斥責食品行業「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產品雖然保留舊價,但份量卻明顯縮水。聯邦貿易委員會則指控連鎖超市利用產品短缺圖利,連《芝麻街》「餅乾怪獸」(Cookie Monster)也注意到生活用品價格比以往上升。

消費者也注意到「縮水式通脹」,個人理財網站Empower的調查顯示,有79%的消費者表示,薯片、麥片或其他產品份量比以前減少。消費者英格(Tracy Inge)表示,現在要購買兩盒麥片,才能得到以前一盒的份量,「我們這個國家不需要更多用完就丟的產品包裝」。

零售分析師認為,超市利潤正在萎縮,行業也在尋找生存方法,將哄抬價格或縮水式通脹歸咎於超市行業並不公平。國際市場調查機構Coresight Research預計,今年超市銷售額增長只有1.1%,低於2023年的3.9%和2022年的9.1%。業界期刊《Grocery Dive》數據顯示,超市行業利潤率去年下降到1.6%,是疫情前以來最低水平。

儘管如此,消費者看到結賬金額後仍會大吃一驚,然後將責任歸咎於超市。分析師建議,超市需要通過教育和信息披露來建立消費者的信任,例如更透明地解釋價格上漲原因。不過,在大選落幕和價格穩定前,這種負面評價可能會持續,未來超市行業仍要面對重重挑戰。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