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抱團養老 緣何不被看好

浙江余杭一對夫妻花200萬建了一座四層別墅,除去自己房間,別墅\xf9媮晹\xb310個空房間,想找一些老夥伴一起抱團養老。她找到記者,發布了招募資訊。然而該事件曝光後,網友卻紛紛表示「不看好」。

老齡化愈發加重的當下,「如何養老」逐漸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抱團養老」本應是一項有益的實踐,但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的老人眾籌購買一棟樓「抱團養老」終散夥,以及其他大量以失敗告終的案例,無一不在委婉地告訴我們,這種「互助型」養老模式只在理論上可行。

就其最直觀的方面而言,經濟因素是繞不開的話題。以這對浙江夫婦開出的入住條件為例,「每月每間1500元,餐費另算」,對普通家庭,尤其是對老人而言並不便宜。而老年人本身傾向於保守儲蓄,在每頓吃多吃少、水電用度是否平均等牽扯到錢的細節問題上難免有更多計較,這就更容易產生經濟上的糾紛。

再者,老年人之間的性格磨合不是件容易事。

一方面是脾性不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摩擦尚且難以避免,更不必說沒有情感基礎的陌生人;另一方面,老人幾十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更難改變,而老年生活比較清閒,合住的老人相處時間較長,如果摩擦不斷,矛盾的累積最終會把「團」拆散。

隨著老年人年紀增長,身體出現問題的概率變大是必然導向,這就極有可能出現大家自顧不暇的尷尬局面,哪有精力照顧其他老人?在沒有子女、護工等年輕人幹預的情況下,老年人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助」。

置身老齡化時代,社會固然需要養老方案的創新,但在理論和多次實踐均證明瞭「抱團養老」不可行的前提下,是否有再次試錯的必要呢?居家養老或選擇專業的養老院雖然傳統,但都是可行的措施——「養老」說到底求的是一份安穩。周佳琦 中國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