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鐵艱苦終落成 華埠生機勢復興

三藩市交通局(MTA)今年 10月20日在華埠-白蘭地鐵站舉辦社區答謝會,宣布11月19日開始有限度的試運行計劃。 資料圖片

即將開通的中央地鐵。 資料圖片

華埠的街坊進入地鐵月台,先睹為快,大家齊豎拇指叫好。 資料圖片

/

不同時期的地鐵華埠/白蘭站在施工。 資料圖片

/

中英文媒體對地鐵工程的持續跟蹤報道。資料圖片

在漫長的等待和期盼下,曾經有過的質疑與不滿,化成額手相慶的時刻:三藩市交通局宣布2022年11月19日起,每逢周末中央地鐵四個站點將展開試運行,公眾可免費乘坐,體驗全新的地鐵服務。到了明年農曆新年,就能乘坐全新的中央地鐵,進入華埠觀光、購物。

長度1.7英里的中央地鐵(Central Subway),2010年2月9日動土,是三藩市3街輕鐵的地下段延伸二期工程,南起4街與King Street路口的加州火車(Cal Train)總站,北至華埠,兩站之間途經南市場街SoMa、聯合廣場兩個站點。中央地鐵工程總經費約為15億7800萬元,大部分來自聯邦交通管理局的「新開始」計劃(New Starts program),2012年10月聯邦當局核准一份全額撥款協議書(Full Funding Grant Agreement)後,撥出約9億4220萬元。加州州府、主管灣區9縣公共交通的大都會交通委員會(MTC)、三藩市交通局(SFCTA)等亦提供了撥款。

這條新的華埠交通生命線,是華埠社區數十年來不懈爭取與積極參與的成果,回看中央地鐵從無到有的每一步,有多少人留下了汗水與腳印?

各界回憶點評中央地鐵

前市參事鄧式美表示,中央地鐵項目本質上是華埠社區推動下,與三藩市市政府、聯邦政府成功合作的成品。1850年前華埠早已存在,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華埠建設發展一直都沒得到市府的肯定與重視。她當年參選市參事,就是要推動華埠成為獲得市府平等權益、肯定與重視的社區。

鄧式美當選市參事不久,就在市府開展一項調查,要求交通、住房發展、教育、衛生等主要部門報告對華埠的資源分配,結果發現市府對華埠並沒多少資源投入,也沒有公平對待,因此鄧式美要求市府今後的所有重大工程要把華埠納入其中。

中央地鐵歷經多次延後終於即將試運行,對此鄧式美直言「我很不滿意三藩市交通局的工作,中央地鐵仍可被稱為一項『爛尾』工程,從項目籌備、挑選工程承包商、監管水準與結果,都是失敗。」她認為中央地鐵開通只是開始,還需要很多配套政策及政府投入資源,但目前尚未看到任何徵詢社區意見和計劃。

鄧式美認為,地鐵站的功能,不僅僅是地鐵交通的配套設施,要規劃布置更多公共藝術,帶給遊客、市民更多的體驗。要振興華埠,僅僅吸引大家去華埠購是遠不夠的,應該透過歷史、文化、藝術,吸引遊客前來華埠探索當地沉澱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體驗華埠精神,華埠的每段街道,都藏著精彩的歷史、動人的故事。只有華埠的經濟發展獲得平等,才能真正的平等。

交通是華埠的命脈

現任三藩市市府律師邱信福在2000年代初曾任中央地鐵社區諮詢委員,投書《中央地鐵﹕為華埠未來打造新景象》表達對中央地鐵開通後振興華埠的美好憧憬。他稱,三藩市華埠80%以上的華埠居民都沒有私家車,日常的生活依靠公共交通工具來代步,這個以低收入移民為主的社區,亦是市內其一重要的旅遊景點,展現三藩市擁有不同文化的特色。

他還說,華埠素來是公認為三藩市最具有可持續發展條件的社區,它應擁有一個現代化和先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過去二、三十年來,華埠的草根階層不斷爭取地鐵進入,以解決地面車輛擠塞的問題、節省往返時間和鼓勵更多新乘客來華埠,也曾參與過百個社區會議和公聽會。邱信福認為,中央地鐵展開整個關鍵性的交通網絡,令華埠與整個三藩市和灣區連接起來,為華埠未來發展打造新景象。

華協中心現任行政主任楊仲賢說,交通是華埠的命脈,華協在地鐵華埠站施工期間,曾經實施過三個計劃:1)外展,找出受施工影響生意差的問題,與MTA、施工方、商戶合作,但結果不盡人意;2)要確保人行道的安全,與CYC、MTA合作聘請散房住客,在人流量密集的時段,維護十字路口行人安全,項目延續了5、6年;3)華協中心與商會、白蘭基金會、華協合作,開展市場推廣,吸引顧客光顧士德頓街。

如今,楊仲賢立足社區的需求,提出4點希望:1)希望中央地鐵帶來客流量,比如便利訪谷區居民看病、購物;2)希望乘客能在觀看籃球、棒球賽前後乘坐中央地鐵到華埠消費;3)地鐵帶給華埠的住客多些工作機會,而不局限在華埠;4)擴展可負擔房屋的機會,因為地鐵站能讓華埠獲得更多資源。

30年一步一腳印走出來

華協中心資深社區規劃員周耀新指出,今年是黑山地震32周年和480高速公路拆除30周年,正是這場天災及之後的防震拆除為社區帶來了變化和機遇。自華埠從1849年建立以來,交通一直對華埠的健康和繁榮至關重要,將華埠與城市、灣區和世界連接起來。正如30年前所設想的,中央地鐵是對其他交通方式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品,社區呼籲保留和加強30、45、8X、10/12的巴士服務,以及充足的計價停車和停車場,反對擁堵收費等。

「30年,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華協中心資深社區組織員林梁淑萍回憶,感謝1萬7千名市民的簽名及志願者的支持。她說,華協中心參與設計華埠地鐵站的規劃,很有人情味,「這不僅是一個位於華埠核心的地鐵站,更是華埠的地標。希望能充分利用地鐵站的空間,舉辦多元化的藝術活動,成就華埠的未來。」

對於華埠施工期間工程一再延誤,並製造出噪音與粉塵,她質疑「這是不尊重我們的社區,漠視社區的權益。不僅是施工,還有監管部門、主管部門。政府部門不僅要說到,更應該做到。遇到問題,不應該推搪。」

地鐵站落戶士德頓街,自然牽涉到拆遷。林梁淑萍與周耀新分別處理商業與住戶的拆遷、搬遷問題,協助他們爭取到最大的權益,總共遷移8家商鋪和18戶住客。所幸的是,有5家遷移的商舖仍留在華埠,有租客用拿到的補償款置業。

白蘭與社區共同努力成果

面對質疑中央地鐵路途短、造價貴、效益差的聲音,「短而快捷的中央地鐵,值得有更燦爛未來的華埠擁有!」林梁淑萍坦言批評者「思維局限,沒有大局觀,因為中央地鐵未來將抵達漁人碼頭,繁榮的絕不僅僅是華埠的經濟,加上捷運與加州鐵路的接駁,更能惠及三藩市乃至灣區。」

中華總商會會長劉運方表示,上世紀80年代,外埠沒多少選擇,因此華埠是華人居民起居飲食的集散地,如今多元化的經濟快速發展,華埠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但是,華埠的歷史文化既能成就過去的輝煌,也給未來帶來了希望,中央地鐵是紐帶,帶大家來到華埠,能否留住遊客們的心,就要看政府與社區、商戶合作的造化了。

中華總商會前會長區國雄見證中央地鐵是白蘭與華人社區共同努力的成果,至於有質疑中央地鐵是高投入、低回報的敗家項目,可能有「大把手尾」要跟。他認為,若工程能按時交付使用,對華埠應該有很大幫助,但是施工期間監管不力、施工無能,導致工程一而再再而三延時,加上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確實對華埠經濟影響很大。

區國雄從1964年在華埠開辦古玩店,到去年因退休而結業。他說,1990年代拆了480高速路,華埠成了孤島,如何平衡保護歷史與發展經濟,是華埠經濟能否振興的關鍵,地鐵開通使用是其中一個機遇。但經過疫情後,商鋪如何重啟,需要政府參與、政策扶持、補助租金,讓華埠重新出發。但是若沒有總體規劃,政府難有作為。區國雄表示,大家都擔心無家可歸是否對地鐵站帶來負面影響,需要假以時日,現在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

呂羅婉雯推崇白蘭貢獻

白蘭社區基金副主席呂羅婉雯指出,白蘭對中央地鐵的貢獻有目共睹,11月10日下午白蘭社區基金會將舉辦年度籌款會,當天將在華埠白蘭站的大堂內安裝銘刻白蘭姓名及其貢獻的銅牌,市長等政要與社區領袖將參加揭幕儀式。《星島日報》10多年前發表一篇報道中,描述白蘭對中央地鐵工程的深刻感觸:「當時許多人認為中央地鐵是異想天開,或認為根本不可能找到這麼多錢來興建。幸好最早有布朗協助爭取,其後有普洛西的支持,並且在灣區眾多組織和社區的大力支持下,總算爭取到撥款,令計劃得到初步落實。」

因為要對抗地鐵站施工問題叢生及索取經濟補償而成立的華埠商戶聯會,經過3年多的努力,總算能與市交通局和地鐵施工單位展開平等對話,遇到不滿,會長邵旗謙直接開口嗆,不留情面。他感慨道:地鐵從零到有,我們都經歷了這麼多、也付出了這麼多,確實充滿期待,但仍有不少疑問,包括一旦發生故障堵塞地鐵,接駁巴士如何解決?會否縮減發車數量、延長出車時間?希望市府能繼續接受市民監督和保持溝通。

無論是非功過,一個月後,大家將能踏上這趟開往未來與希望的地鐵,今後,政府如何與社區合作,藉新開通的中央地鐵重振華埠乃至整個三藩市的經濟,顯然更需要格局、勇氣、智慧。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