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兩黨獨大 第三勢力能否突圍

美國兩黨政治發展近兩百年,近年來黨派趨於對立難以妥協,社會上不時傳出是否還有其它選擇?知名的華裔政治人物楊安澤夥同其他志同道合的政治人物開創了「前進黨」,就是其中之一,嘗試另開一扇窗。然而,即使從美國政黨歷史來看,其生存的空間也可能受限。

近年來的選舉可以觀察到選民的焦慮,選舉前後的各種意外頻傳事件,背後潛藏著社會經濟和價值觀的懸殊,民調多數顯示民眾擔心未來因激化而發生衝突。因此,除了兩黨傳統支持者,廣大的中間選民或第三勢力也在尋求替代方案。事實上,美國歷史上不乏短暫的第三黨,然而小黨不易生存有幾個原因:

一,選區劃分及選舉制度不利小黨候選人的生存。著名的無黨或小黨政治人物是羅斯.佩羅,他曾經於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六年兩次參加總統競選,即使先後拿下百分之十八點九、百分之八點四的普選票,是近五十年來第三黨最多的普選票。但在各州總統選舉人團選票均掛零,最終敗選。

二,小黨的政治主張容易被大黨吸納。當年佩羅主張貿易保護主義及民粹主義,對於兩黨經濟學政策不認同,向富人及大公司徵稅,特別是後期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但這些都被兩黨所實踐,因而壓縮了小黨的空間。再比方楊安澤於二○二○競選總統時,成功運用自己的圈外人身分推動「全民基本收入」,提議每名美國人每月可領一千美元,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然而疫情期間,輪流執政的兩黨政府先後大手筆的發放紓困金。這種「派糖」政策一用再用,少了新鮮感,甚至還被懷疑是引發通脹的誘因之一。

第三,第三黨打算解決哪些問題?其具體主張又為何?如果政策不左不右,既無願景也無方向,如何能聚集人氣?現代的政黨恰好逆向操作,激化選民是「催票」的方法。議題設定是政黨政治生存及發展的關鍵,失去了對核心議題的具體主張,可能被邊緣化,這正是兩黨溫和派漸難生存,也是第三黨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

選民傾向將票給具有勝出機會的政治人物,否則淪為廢票。如果民選官員或政黨接連敗北,如同一八九二年「人民黨」、一九六七年「美國獨立黨」在一兩次的敗選之後,隨即歸於平淡。有了這些政黨興衰的前例,相信能夠給還在孕育的第三黨一些寶貴的意見。

作為華裔的楊安澤,他出走政黨的舒適圈,走向創黨之路,受到許多亞裔人士的祝福及主流的關注。然而在「贏者全拿」的政治實務上,加上所謂的「肉桶政治」影響下,使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政治路更顯崎嶇。

包括「前進黨」的第三勢力,在現今如何突出重圍,將視未來一年傾聽民意之旅,如何匯集民意,凝聚政綱,提出主張,走出自己的道路。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