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玲撐州長照顧無家者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舉辦春節籌款活動。彭一玲提供

彭一玲參與SEIU公會活動,為護工權益發聲。記者張曼琳攝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主席彭一玲(右三),本月20日在州府參與州長紐森(右五)組織的會議。彭一玲提供

彭一玲(左一)在州長主持的會議上發言。 州長辦公室

彭一玲(右)與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成員參加活動。彭一玲提供

聯盟獲代表菲蒙的州參議員維考斯基(Bob Wieckowski)嘉獎。彭一玲提供

2019年聯盟獲州眾議員朱感生嘉獎。 彭一玲提供

彭一玲參與精神疾病宣傳。彭一玲提供

應聯邦住房和城市發展部(HUD)要求展開的最新統計顯示,2020年加州約有16萬1000名無家可歸居民,其中近四分之一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數字略高預期。州長紐森將無家可歸問題視作州政府優先事項,提出法案使無家者接受精神心理治療,緩解日益嚴峻的無家可歸問題。

對此,全國精神疾病聯盟(NAMI)成員、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主席彭一玲表示支持,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無家者數字其實被低估,精神健康問題為緩解無家可歸問題的關鍵之一。

州長紐森在預算案中提議斥資20億元建造更多治療床位,並於3月提議在每個縣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法庭」(CARE Court),連接患有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無家者與治療服務。他說,允許家人、緊急調度員和其他人轉介病患尋求協助,並且最好是在病患犯罪前就採取行動。他曾表示,任由受苦的人在街頭走向滅亡是不人道的事,其目標是讓患者自願接受幫助並參與治療。

彭一玲受邀與州長研討

但該法案可能導致強制治療,讓公民自由倡導者感到震驚。法案不保證住屋或提供專門資金,而且此際對心理醫生和其他行為健康專家的需求很高。法案的批評者堅稱,強制病患接受治療終將失敗。

彭一玲本月20日受邀前往州府沙加緬度,參與州長紐森有關精神健康導致的無家者問題的研討會,她支持紐森的「心理保健法庭」提議,相信如果在醫院內部設立專門的精神健康法庭,能幫助家屬更好地參與治療。

彭一玲表示,現有機制下流落街頭的精神病患,只有在因觸犯法律被逮捕的情況下,根據不同情況法官可以做出最少72小時、最長2周的強制治療的決定。她認為患者家屬的意願,在做出是否決定治療的過程中「是隱形的,看不到的。」以她自身對治療精神疾病經歷,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精神疾病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的關鍵。

因家庭悲劇獻身精神健康

彭一玲的丈夫在41歲時自殺離世,受到重創,令她感到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獨生女兒在父親離世後開始出現精神疾病症狀。彭一玲形容,女兒發病時嚴重到好幾天都不睡覺,經常哭泣,「甚至就連我都不認識」,還會出現幻想,女兒認為彭一玲是她的學生,她是一名鋼琴老師。

不久後,女兒被醫生診斷為躁鬱症,彭一玲形容,在醫院得知診斷結果時,「我整個人都崩潰了。」那時,她還未走出丈夫離世的痛苦,女兒的病情更令她受到雙重打擊,「當時整個狀況非常不好,長時間失眠,而且因為女兒的病情,不敢離開家門。」她陷入了極度的恐慌和絕望,甚至萌起了自殺的念頭:「當時我就想帶著女兒,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失眠、感到絕望和出現自殺念頭等等,都是抑鬱症的症狀,彭一玲在那段時間被醫生確診為抑鬱症和恐慌症。根據醫生對其家族病史的判斷,認為彭一玲的丈夫生前有極大可能也為躁鬱症患者。在聽到醫生的判斷後,彭一玲感到不可思議,她表示和丈夫是高中同學,相識、相戀再到結婚20多年,從來沒想過丈夫會患有躁鬱症。

但細細回想,她發現其實有很多跡象都顯示丈夫生前的病症,彭一玲表示,丈夫生前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做事效率非常高,但會突然之間情緒非常低落,這是很明顯的躁鬱症狀。對此,彭一玲認為因為缺乏對基本的精神疾病的瞭解,「什麼都沒有為老公去做,去爭取」,時常會自咎:「如果當時他要是能得到治療的話呢?後來的悲劇就不一定會發生了。」

女兒在入院治療後對她說的一段話,也讓彭一玲潸然淚下,至今難以忘懷。女兒說道:「媽媽,為什麼我不能夠早點發病?如果我早發病的話,那爸爸可能就不會死的吧。」也正是這段話一直提醒著彭一玲,「如果我們可以早點意識到精神疾病,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也是她多年來從事精神健康服務的初心,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不要再發生在別人身上。

瞭解精神健康 換角度思考

在女兒接受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彭一玲不斷學習和瞭解更多關於精神健康的知識,她意識到在華裔社區中,因為對精神健康方面知識普及不足,「很多人一聽到精神病就很害怕,或者是很抗拒。」同時,她認為很多不瞭解精神健康的人士,總是會把一些病症歸咎於性格問題,或者認為是病者心理不夠堅強才導致有關病症,但其實不然。

酒癮、賭癮和吸毒等有成癮反應的行為,都與精神疾病息息相關。彭一玲表示,她見過有賭癮人士,為了賭錢那一瞬的刺激,分泌腦部多巴胺,賭到身無分文。彭一玲指出,這樣的酒癮、賭癮和其他與常人行為不同的問題,在大家看來「無法理解和溝通,」就是因為此時患者以及發生了腦部病變,這種病變會引起行為的改變。她也提及今年3月在屋崙華埠,被一輛客貨車撞倒後留醫多日終告不治的梁伯,生前因賭癮與家人分居,並在卡車上住了一年,彭一玲曾經見過梁伯,但那時她不清楚梁伯的情況,不知道他沒有地方住,認為這是政府的失職。

談到丈夫生前有酒癮,彭一玲表示,那時還不懂精神健康,不喜歡看著丈夫沉浸於酒精,丈夫告訴她,喝酒可以減輕焦慮,放鬆大腦,但彭一玲卻不以為意,收走酒瓶,也因此讓丈夫感到痛苦。

令她更為感嘆的是,當時6歲的女兒不理解她為什麼要收走酒瓶,還問道:「你怎麼不給爸爸喝酒呢?他明明想喝酒。」彭一玲回答說:「喝酒只會害他,給酒就像是給一把刀一樣傷害他。」女兒卻回應道:「媽媽,可能你如果不給這把刀,爸爸會覺得的有好幾把刀在傷害他。」

彭一玲那時候就覺得很驚訝,「那麼小的小孩竟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道出了從事精神健康服務,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與患者站在一個角度思考,然而這往往是很多家屬難以做到的。

疫情兩年 幫助20人返家

彭一玲成立的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旨在為患者和其家庭提供協助和服務。她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兩年,成功幫助20位無家者返回家中,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她說:「不要覺得20是個小數字,」能讓精神病患重回生活十分不易,也因為達到這樣的成績,她才作為代表與州長見面,州府希望瞭解該聯盟的工作模式,吸取經驗。

從她接觸過的無家者經歷中,她知道「沒有一個是真的沒家人,但他們會從家裡跑出來,之後流落街頭。」她接觸到無家者後,會根據不同情況,送去治療或者是送他們回家。也有家屬大概知道患者走丟的範圍,告訴聯盟後,義工們會幫忙去找人。

曾經,彭一玲遇到找到一名不願意回家而流浪街頭的精神病患者,一開始患者並不想同她說話,她於是唯有跟在對方身後一直走。之後兩人逐漸開始溝通,患者願意坐在路邊,和她一起休息。彭一玲表示,當時患者衣衫襤褸,散發酸臭,鞋底已經爛了,用繩子把腳跟鞋綁起來,繩子綁得很緊,腳上被勒出瘀青。

彭一玲於是問他:「好久沒吃東西了吧?」對方回答:「是的。」於是她趕忙通知家屬,送來揚州炒飯,患者十分開心,吃得一粒飯都沒留下。彭一玲表示,雖然患者身上很髒,但在吃完飯的那一刻,他蓋上了蓋子擦乾淨,還把飯盒包好,收拾得乾乾淨淨。義工還幫他買了合腳的鞋子。這名患者因在醫院不願意配合,因此被送去強制治療,在接受三天的鎮定治療後,終於在醫院認出了家人,邁出康復的第一步。

彭:加州精神病人逾25%

有數據顯示,加州有近四分之一的無家者患有精神疾病,但彭一玲認為這一數字被低估,實際人數可能更多。她說,曾有在屋崙華埠經營多年的商戶對她的工作十分支持,並從個人經驗告訴彭一玲,見到流落華埠的無家者多為精神病患,有無家者偷鞋只偷單個,或是偷一個蘋果、橘子充飢,明顯不是為錢財。從彭一玲接觸精神病患的經驗來看,華裔患者往往會選擇三藩市和屋崙的華埠,曾有住在東灣的患者流落到三藩市華埠,彭一玲認為,華埠的環境和鄉音會讓華裔患者更有安全感,外加人流較多,也比較容易獲取食物。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成立於2010年,現有超過100名義工,致力於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提供講座、互助小組、家庭諮商輔導等服務,作為對缺少支援的華裔社區的服務補充。彭一玲為聯盟創始人,起初自己出錢作為活動資金,之後獲得社區捐款,尤其疫情前的春晚募捐活動,頗受歡迎。現在逐步獲得地方、州,甚至是聯邦政府的撥款,也因服務社區而獲得很多嘉獎。

彭一玲還記得,最先向該聯盟伸出橄欖枝的是菲蒙市府,在同菲蒙警方的多次合作後,警局向市府提議每年提供1萬元資金,讓聯盟在社區活動中心提供服務,之後彭一玲也與屋崙華埠亞健社、阿拉美達縣府等展開合作,參與精神疾病宣導工作。彭一玲特別感激社區、親友對她的支持。她表示如果不是親友的支持,她可能走不出家庭的悲劇,而這一經歷激發她繼續全身心投入精神健康事業。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