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界抨美外交抵制 體育政治化小動作

北京冬季奧運將於2022年2月4日開幕,圖為北京街頭的宣傳冬奧的雕塑和海報。美聯社

(本報記者王慶偉、彭詩喬灣區報道)

對拜登總統宣布美國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灣區僑界人士紛紛表示關注。先後參與創辦「金山灣區華人運動大會」和「北加州華人文化體育協會」的戴錡6日形容,這有如中國武術運動中的一句話「不講武德」。他指出「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硬要在體育中加入政治,只會全面破壞全世界的體育運動賽事。

曾任職國際會計公司中國事務顧問的顧屏山認為,拜登政府此舉並非重要發展,這類外交禁令根本無需在意,「不會影響整個冬奧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關注。」他指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還是很嚴重,「中方也不太希望太多國外的客人去冬奧會。」

外交人員與會是裝飾品

顧屏山說,外交官員參不參加冬奧會根本不重要,「去的話也不過就比較像『裝飾品』,這是運動員的活動,跟政治家沒有太大關係。」他認為美方此舉完全是宣傳工具,希望能攻擊中國,最近幾個星期兩方關係越來越糟糕,此次官員不參加也是策略之一,「是很無聊的方法,對中國來說沒什麼損害,對國際也沒什麼影響。」

顧屏山指出,美中關係若要回轉變好,完全取決於華盛頓政府的態度,如果華府願意,就可以慢慢進展。

三藩市高等法院退休法官鄧孟詩則認為,美國此舉最傷害重視賽事的運動員,她認為美方此舉在意料之中,但冬奧會作為國際運動盛事,是全球找到共同點,讓運動員和平地比賽的機會,爭取了解和減低雙方在經濟上的抗爭壓力,奧運會不應該被「武器化」、「政治化」。

宜讓運動員享受盛會

鄧孟詩說,運動員們今年夏天在日本疫情中經歷了艱難的奧運會,冬奧會本來處於很好的情形,讓全世界運動員可以發揮最好的狀態,中國疫情控制得很好,運動員可以在中國安全享受健康的環境,享受中國作為東道主的熱情招待,但賽事被用作武器後給運動員帶來無端壓力。鄧孟詩稱,美方的「小脾氣、小動作」意在攻擊中國,喧賓奪主,但冬奧會「一定會做得好的。」

戴錡向本報表示,奧運會這麼多年來都致力於排除政治干預,如果用干預或杯葛的方式,基本上所有的奧運都不能舉辦了,因為「奧運最神聖的地方,就在大家以體育運動為主,排除一切障礙、排除一切分歧、排除一切對立,這才是奧運會的精神。」

他說,「假如大家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立場、或是政治上的分歧、或是軍事上的對立來杯葛奧運會,那奧運會就不能維持到今天。這個基本的默契,應該是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應該了解,也都能夠共同配合。如果動不動就杯葛,那輪到美國來舉辦時,有別的國家來杯葛,那奧運會就沒辦法搞下去了。」

政治介入將難以延續

戴錡指出,美國對中國的問題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解決,如結盟其他國家來對抗中國,這些都「無關緊要」,可是外交杯葛奧運會,就是破壞了奧運會長久以來的精神和原則,「奧運會最可貴的就是它的精神,因為體育運動競賽這麼多年來,強調的就是一個『運動精神』,現在美國領頭破壞了這個運動精神,將來美國要辦奧運時,也會有世界其他國來杯葛,那就沒完沒了。」

「美國是運動強國,卻用運動來作政治上的運作,我覺得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一旦政治介入體育賽事,就沒完沒了;後面連串的政治對立、軍事對立都拿體育運動競賽這個平台來角力,那以後就沒有辦法辦下去了。美國不能開這個先例,開了之後,大家都會來仿造、來這麼作,那以後奧運會就沒辦法成為全世界體育盛事了。」

戴錡回憶,於1981年創立的華運會,當時是灣區唯一的華人運動會,後來由僑委會以政治和意識形態介入,排除大陸僑胞的參與,成為只有台胞才能參加,「這個已經不符合運動精神。」戴錡後於2003年另起爐灶成立華體會運動平台,是要促進整個社區、僑社,甚至是全世界的和諧,「我們不是建華體會這個平台來分化、來對立,這就沒意思了。」

他說,華體會創立的宗旨,就是海峽兩岸的華人都可以來參加,都歡迎參加,希望藉華體會這個平台來化解雙方的對立,而不是更多的對立。」他指出,華運會當年要改名,要排除大陸同胞,這是藉體育來加深對立,「這就更不適合來辦體育活動;運動賽事應該是個和諧的平台,而不是對立的平台。」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