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聯會邀請華埠更好團結聯盟 討論芝市能否有亞裔多數選區

CBCAC創辦人陳增華講解華社籌劃選區重劃的歷史與經歷。梁敏育攝

本報記者梁敏育芝加哥報道

 

12月1日是芝加哥市50位議員進行選區重劃的截止日。根據1日由芝市法規委員會(Rules of Committee)、黑人核心小組與拉美裔核心小組等所呈現的芝市選區邊界地圖,以「亞裔居民多數選區」(Asian American Majority Ward),歷史上以零的突破首次出現在芝市的選區版圖上,雖然目前尚未達到法定的支持通過票數,但奮鬥的30年的社區機構都認為成功在望。

於2日晚,華聯會邀請華埠更好團結聯盟(CBCAC)創辦人陳增華、行政主任陳本恩為關心華社發展的朋友、共同講解「芝加哥會產生一個以華人居民為主導的選區嗎?」並由陳增華闡述何謂芝是選區重劃?唐人街選區重劃芝歷史、2020年人口普查與選區重劃之關係、目前之進展和展望等華裔民眾關注的議題。
華聯會主席鄭征表揚CBCAC及社區各方、數十年來對華社不懈的努力與貢獻,也是從無到有的譚繼平公園、伊州選區重劃到而今的芝市亞裔居民多數區;爭取興建謝祖諒運動中心、到華埠新圖書館、華埠遠見計劃到努力爭取社區高中等項目,CBCAC與社區各方、政府立法者等攜手合作推動。
陳增華當天講解美國憲法十年一次的人口大普查、依據人口的數值將州、地方的選區邊界重新劃分。2020年人口大普查出爐,芝市有總人口280萬人,芝市共有50個選區,意即每一個選區平均人口是55000人左右。陳增華指出,最完善理想的繪制選區地圖方式應該包括3大特徵:相等、緊湊、連續性且有共同之利益。但實際上由於牽涉及市議員的政治利益,因此歷年來芝市選區重劃都由具有權勢的市議員說了算。
陳增華敘述CBCAC的成員自1990年開始看到華社重新劃分的重要性與遠景、希望將華人居民聚居在同一個選區,但是當年華人人口不足,唐人街在90年代被劃入治安環境條件差的第一區,隨後的爭取將唐人街納入和拉美裔移民同一區的25區,當年的區長是拉美裔的蘇禮仕(Danny Solis)。到了2011年伊州通過投票法案(又稱為唐人街法案),但都無法將華人居民劃入同一個選區,陳增華表示,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累計了寶貴的經驗。在2010年創建了「大華埠圈」(The Greater Chinatown),當年在州選區重劃方面、90%的華人居民劃入同一個州選區,也成功的將四分五裂的大華埠圈歸納為伊州第一選區的參議員安東尼閔樂(Anthony Munoz)、伊州第二區眾議員艾迪艾斯維多(Eddie Acevedo)。後來艾斯維多退休之後,伊州終於迎來第一位華裔民選眾議員馬靜儀(Theresa Mah)。
陳增華稱,為了增強華裔的政治力量,CBCAC積極推動選民登記,從2000名登記選民提升至7000名,此引起了政府的關注。2020年唐人街人口增加了31%,終於有機會看到「亞裔多數居民區」在芝市地圖上佔一席之地。
陳本恩表示,大華埠圈的人口在1990年有12,000人、2000年有18,000人、2010年有27,000人,到了2020年預計有35,000人。但在芝地圖並無一個「亞裔居民多數選區」,亞裔的政治力量分散、CBCAC等亞太裔組織多年來積極爭取亞裔居民多數區,目的就是讓唐人街在芝加哥的地圖有一席之地。亞裔強烈要求要有自己的代表、爭取應得的權益、共同發聲,讓芝加哥的市議會聽到亞裔市民的心聲,亞裔的參與可以影響社區未來發展的決策。
大華埠圈目前分為11區、25區、12區,分散在每一個區的亞裔人口都比集中在一個選區的亞裔少,陳本恩聲稱,人口減少意味著對領導人的影響力也減少、政治權益也相形的降低。12月1日市議員的表決日,由於沒有達到41票,因此新的選區地圖並無投票,法規委員會與市議員繼續商議,如果一直沒有達到41張支持票,就要在2022年6月28日進行全民公投決定。
提問時,陳增華表示,亞裔社區在爭取選區重劃中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但也須和黑人與拉美裔核心小組達成共識。目前,黑人與拉美裔核心小組都表態支持從零到一的亞裔居民多數區。陳增華也重申,推動華裔居民為主導的選區不僅對華裔是一種鼓舞、也帶動鼓舞了其他少數族裔社區。

 

2021年芝加哥市的50個選區的建議地圖。

美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