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觀後感

(余非 香港)

本文是我12月1日看完電影《長津湖》的觀後感。看戲之前故意不怎樣看影評;有瞄一眼的,卻不細看,想保留自己的第一感覺。但是,即使只瞄一眼,也大概知道中國內地對電影持負評的,主要是批評拍的是局部陣地戰,用兵及戰略上的宏觀交代不足夠。抗美援朝是大戰役,不可能靠個別英雄的單場局部戰就打得出一個全面逆轉、拖死美軍的戰局。總之,批評者認為看完電影也不知道說的就是長津湖戰役。也不無道理的。

而在香港,我去的是大型商場內、分六個影室那種戲院。自11月11日公影,我12月1日「水尾」才去看,情況跟《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類電影片相比,當晚有約50人買票入場,算是不錯的成績。聽(香港)朋友說,有人看完《長津湖》覺得三個鐘頭的打仗場面有些重覆,而且由頭炸到尾,耳朵受罪。至於我的看法。以下細說。

看完三個鐘的《長津湖》,我被電影的感染力籠罩。電影開場部分,由毛主席說出金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以及由吳京飾演的伍千里帶出百姓的生活,是分兩個層面——領導和民間——點出新中國剛成立、1950年前後未站穩陣腳時的兇險。抗美援朝,是不想打,但不得不打的一場仗!當時,中國第一個國慶節剛過,美軍戰機已炸到去中國家門口、當年稱為安東的地方,即是今日遼寧省和朝鮮接壤處。「抗美」的主題在電影開頭已突顯。英語對話的美軍戰機機師和上級指揮部囂張的對話,以及投彈、地壇式轟炸燃燒鴨綠江邊的場面,很有控訴意味!我留意到一個很深刻的觀感,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抗美」兩個字,以及抗美元素在嚴肅紀錄片內出現,跟在一部公演、大眾會在漆黑的電影院內觀影的大屏幕內出現,原來是兩回事;後者的震撼力度非常大!前者是在電視、手機和電腦看,震撼力度原來完全不一樣!當我想及,我的觀影感覺會同時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包括政治上反華的國家的戲院內出現時,我感受到當中的控訴力度真的非比尋常。

《長津湖》在世界多處公映,重點不是票房,而是由電影角色講出「抗美」兩個字,以及隨著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會令反抗美帝霸權這元素在世界遍地開花,包括也會上映電影的美國。請注意,此次《長津湖》是以普羅大眾都看得明的方式去拍攝,用這方式向美國討血債,當初的力度真的不容少覷。我不知道徐克和陳凱歌在電影中的作用,只知道現時的《長津湖》有林超賢執導的《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的風格,就是在大敘述之下,個別保家衛國的軍人也好、公安也好,都以凡人血肉之軀去呈現;保家衛國的凡人英雄傷了也會痛,林超賢上述的幾部電影因而很有感染力。

看《長津湖》我不會簡化為是感動,有令我眼熱的場面,卻沒有流淚;有的是一種不太重、一般人也頂得住的沉重。你可以說加入了港式導演的風格,格局收窄了,有人便批評是搞個人英雄化。但是電影是在有清楚點出戰爭意義之下,再去以打局部戰的場面為主,這種收窄、收細(我即管如此名之),沒有損害歷史戰爭的意義。

散場時,我聽到一次有人說很感動;但是整體上以安靜為主,大家安靜地等、安靜地搭乘升降機。電影,足以對觀眾產生感染力!一場場鮮血四濺的局部戰,具體同時有實感,足以令未經歷戰爭的人被震攝得抽離塵俗生活,心沉一沉,整個人也沉靜下來。我在朗豪坊看戲,離開時面對一層層、一圈圈的店舖,消費的氣息和仍然籠罩我的歷史戰爭的感覺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更加感受1950年代的戰士打完了該打的仗,令後人過天下太平的生活的意義。《長津湖》足以令人反思生活,思考歷史和人生的意義。

香港導演林超賢的拍法,一如《紅海行動》,人(那些反恐戰士)在大敘述、大歷史之下有個人、個性化的一面。我覺得這種方式對海外華人、或香港人,會更容易達致溝通和情感交流。起碼我一整個晚上也被電影的感覺籠罩。

會強調個體的犧牲這種拍法,普羅大眾會比較容易有共鳴,也比較容易被感動。如果側重大戰役、大佈局,強調戰術、鏡頭對準地勢模型作沙盤推演的拍法,會呈現戰爭在領導上有大智慧——我不否定這種拍法,也可以拍得很可觀。

藝術創作有類型之別,但一切要看具體成果,關鍵是你如何拍、如何剪片。沒有一條公式是必勝或必敗的。不過,對沒有經歷戰爭的那輩人來說,林超賢的風格,豐富了中國歷史戰爭片的成果,不是壞事。抗美援朝終究是一場志願軍當場陣亡約11萬人,連帶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官方數字接近二十萬人;這條以十萬為單位的大數,一點也不抽象,是一個個血肉之軀。 他們既是保家衛國的志願軍,帶著軍人的榮耀為國犧牲之餘,由宏觀轉入微觀,他們同時是某父母的乖兒子,某妻子的好丈夫,某子女的好父親,以及某兄弟的好哥哥和好弟弟。現在《長津湖》的拍法,賦予了大寫的軍人以個人化的血肉感染力。我再一次認為,以外宣而言——對外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現時的這種拍法,更容易接通海外華人和香港人的情感世界。而在海外「抗美」,用電影的感染力去討這一筆歷史血債,意義真的非同小可!

更何況,中國內地關於抗美援朝很有份量和感染力的紀錄,是有的!例如2010年製造,總共五集的《斷刀》(我多次介紹這套紀錄片,大家千萬不要錯過)。

於是在不缺嚴肅紀實片之下,當前的《長津湖》是從另一個面向呈現這場大戰役,聊備一格,未嘗不可。至於《長津湖》有沒有瑕疵?未至於無,例如戰爭場面至長津湖東線戰事總攻擊的後四分一,確是有些場面有重覆的感覺,整體再壓縮一下會更好。

拍局部戰之餘,確是可以多幾個交代宏觀戰略的戲份。但是現時的好處上面已談過,血戰和充滿爆炸的場面即使是多了點,但在物欲橫流的太平盛世,電影《長津湖》足以令人沉一沉,靜一靜。

還可以多說一個瑕疵的,就是由胡軍飾演的雷公雷睢生奮戰犧牲的那一場。吳京飾演的連長伍千里在戰場上拿出生死名冊,在痛哭下為雷公的名字劃紅圈,期間各人互有對話;這一幕突然變得很舞台化,而且在仍然打局部戰之下竟然有靜下來哀傷的空間,確是有點突兀。

不過電影借這個場面點出不只打不死的是英雄,戰死的更加是英雄!而且戲份至此已接近收尾,節奏鬆了也未嘗不可。

總之,《長津湖》瑕不掩瑜。有個人英雄味道的拍法,沒影響毛主席所講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大局意義。

不但只沒影響,電影更以伍百里、伍千里、伍萬里一家三兄弟都從軍,人性化地呈現打得一拳開的犧牲意義。抗美援朝是預算之外的一場仗,結果連三弟也要上戰場,才做到用一代人打完該打的仗的任務。

此外,志願軍有個人戲份之同時,一些動員場面,例如點兵、上火車,以及要避開轟炸集體離開火車那些場面,也突出了軍人的集體性。

總體而言,我認為《長津湖》是中上之作;而於外宣而言,是上上之作,是一部讓不少人會比較容易找到溝通頻道的歷史戰爭片。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