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更好團結聯盟:爭取選區重劃 亞裔居民聚居在同一選區不可分裂

陳增華(左)、陳本恩(右)聲稱亞裔人口在十年間增長31%,今年的芝市選區重劃,極有希望出現第一個「亞裔多數選區」。 梁敏育攝

本報記者梁敏育芝加哥報道

每十年一次的芝市選區邊界地圖重劃,已經到了分秒必爭的時刻。12月1日將是芝加哥市議會對選區地圖的表決日。華埠更好團結聯盟(CBCAC)在20日早上召開記者會,強烈表達了今年一定要落實「芝加哥首個亞裔多數選區」的心願,鼓勵民眾向各區長表達亞裔的心願、讓芝市亞裔多數選區突破從零到一的創舉。
華埠更好團結聯盟創辦人陳增華聲稱,在美國的選舉法中、少數族裔的政治力量是不可被分割的,是被受到保護的。而芝加哥亞裔在十多二十年前皆因人口數值未達到標,但是在2020年的全國人口大普查,數據顯示芝市的亞裔居民在十年間增長了31%,佔全市總人口的7%,亞裔人數終於達到了多數。根據選舉法,2020年人口大普查的數據顯示亞裔人口的增加,此讓當地亞裔社區居民看到有獨立成為以亞裔佔多數選區的可能性。
11月19日芝市第11區區長唐信(Patrick Thompson)宣布第11區的邊界選區建議地圖,涵蓋了唐人街、雅莫爾廣場(Armor Square)、橋港區(Bridgeport)、卡納瑞威爾(Canaryville)與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在內。但亞裔人口也只有47%,與「人民地圖」公布的亞裔人口48%相差不大。當天,陳增華與行政主任陳本恩指出,在過去的十年間,亞裔人口從14萬5000人增長到如今的19萬人,但芝市的歷史中並沒有一個亞裔多數區、在芝加哥市議會中,也沒有一名亞裔市議員。
陳增華表示,當黑人核心小組(Black Caucas)與拉丁裔核心小組(Latino Caucas)為其雙位數的多數族裔選區互相鬥爭時,而亞裔社區還停留在為了「打破零紀錄」而奮鬥。
早從1990年開始,華埠更好團結聯盟就一直期盼著有一天將亞裔聚居的地區劃入同一的選區而不懈的努力著。隨著人口的增長,如今在僑港區、麥金利公園、唐人街一帶人口已經達到51%多數,依據選舉法亞裔可以構成「亞裔居民過半」的選區。陳本恩表示,華埠更好團結聯盟推出的選區邊界地圖,涵蓋了51%的亞裔居民聚居的區域,華埠更好團結聯盟表示,如果可以得到51%的多數票、為甚麼要接受47%的亞裔居民選區圖?此意味著某個族裔居民的人數過半數,其政治力量與聲音就越加強有力,爭取社區權益和福利就更有力量。
十年一次的選區邊界重劃、也是芝市50個區長與社區組織角力的時刻,因為邊界地圖將影響到該區區長的權力、也直接影響到選區居民的權益、包括保護社區、促進工商業發展、推動社區基層建設等等重要的議題與項目。
黑人核心小組與拉丁裔核心小組互相在2021年的芝市選區重劃發生劇烈的鬥爭。由於拉丁裔人口超過80萬人、佔芝市總人口的30%,但根據人口普查,芝加哥黑人居民的數量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9.7%,從2010年的87萬多人下降到2020年的近78萬多人,十年間黑人人口減少近10%。芝市「非裔多數選區」現有18個、「拉丁裔多數選區」13個,因此拉丁核心小組希望從13個選區增加到15個、但非洲裔核心小組則希望保持目前的18個多數選區。
行政主任陳本恩當天聲稱,黑人核心小組與拉丁裔核心小組都曾在公眾聽證會中聲明,他們將會支持「亞裔多數選區」的選區地圖,不然他們就會表現得非常的虛偽。陳本恩也表示已與30位市議員先後交流協商,並取得眾多市議員的認同。

CBCAC推出的涵蓋51%亞裔居民的新地圖,包括了唐人街、雅莫爾廣場、以及部分橋港區、麥金利公園區。選區東至卡拉街(Clark Street), 西至西方大道、北至芝加哥河、南至帕興路(Pershing Road)。

美東地區